■ 社論
  察與不察,政治新生態已開始迎面走來,且在不斷優化途中;適與不適,是政治新生態下必須要作的抉擇。適應政治生態發生的積極變化,顯然是一項急迫而現實的任務。
 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很多人擔心活動一結束就曲終人散,‘四風’問題又‘濤聲依舊’了。還有一些人盼著緊繃的弦松一松,好讓自己舒服舒服。一些人等著看中央還要出什麼招,看左鄰右舍有什麼動靜。對此,我們的態度是,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,永遠沒有休止符。”
  的確,從反對“舌尖上的浪費”、整治“車輪上的腐敗”、剎住“會所里的歪風”,到叫停“吃空餉”、送“紅包”和購物卡,直到打通為民服務“最後一公里”……一年多的反“四風”,讓黨風政風為之一新、社會風氣明顯轉變,政治生態已悄然發生了積極的變化。“你改變,政治生態就改變。”表達了社會對公職人員抱定操守的期許。到今天,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:政治生態開始優化了,“你”,適應了嗎?
  現實顯然不令人樂觀!有人喟嘆“官不聊生”,公款吃喝、公款旅游甚至單位福利都沒了,原先的“好日子”已成了明日黃花,一去不復返;有人感覺“為官不易”,圍關權力的籠子越來越密,社會的監督如影隨形,“官”越來越不自在、不好當了;更有人乾脆“為官不為”,不讓吃喝、難於貪腐,也就不奮鬥、不進取、不擔當、不作為,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。
  這些現實中的“怪狀”與社會情緒很值得關註和警惕。在現代社會,官不聊生其實是對以往公務員隊伍存在的隱性福利、“賬外收入”的變相坦白。“為官不易”是政治文明的進化,公職人員就應該在民眾的聚焦、社會的監督、制度的制約中工作,心存敬畏恪盡職守,不能胡乾蠻幹亂作為。“不易”不能成為“不為”的托詞,在其位不謀其政,其實質就是屍位素餐。凡此種種,需要警惕的,則是其反映出“官場”對政治新生態還存在著諸多的不適應。
  現實中,一些公職人員一方面把政治生態不佳,當作不能堅守底線、保持自己政治修養的擋箭牌;另一方面,當政治生態的基礎面已發生明顯改善時,對舊的狀態又心存留戀,仍想“細心地保留著令人憎恨的東西”。樹立脫“舊”入“新”意識,適應政治生態發生的積極變化,顯然是一項急迫而現實的任務。
  應該看到,“八項規定”、反“四風”只是最低標準,遠不是最高追求。作風建設、廉政建設和反腐敗,不再只是“一陣風”,而將永遠都在路上。
  同時也要拋卻顧慮心理,制度的籠子越織越密,黨紀國法是“高壓線”,也是“護身符”。要學會在約束中工作,習慣在監督下履職,樹立法治思維、把握好公私的邊界,“自覺為官”。
  “每個領導幹部都要拎著‘烏紗帽’為民幹事,而不能捂著‘烏紗帽’為己做‘官’”。要以百姓心為心、以問題為導向,夙夜在公、時不我待,去懶向勤、去虛向實,積極進取、敢於擔當。
  反“四風”、營造“好的政治生態”,是對一度被“污染”的從政環境的當頭棒喝。“你”,察與不察,政治新生態已開始迎面走來,且在不斷優化途中;適與不適,是政治新生態下必須要作的抉擇。  (原標題:脫“舊”入“新”,適應政治新生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p46mpgd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